硝烟初起

梅戈

历史军事

一 过年要做新衣服<br>公元1937年,是中华民国26年,这一年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是在阳历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一章

硝烟初起 by 梅戈

2018-5-28 18:49

  一 过年要做新衣服

  公元1937年,是中华民国26年,这一年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是在阳历年的2月初,又恰逢立春,天气就有点儿暖和了,有些不怕冷向往春天的年轻人在晌午前就把紧裹了一冬天的棉衣敞开了怀,尽管在冀东地区大汉奸殷汝耕带着一群大小汉奸帮着日本人闹腾的很厉害,可在广大华北平原,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过年的气氛依旧是越来越浓。

  在冀中号称“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东边,离淀三十来里有个临河村,村子不小,有四五百户人家、两三千人口,东西、南北两趟大街,大大小小的买卖铺户有四五十家,平时就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村落,再每逢三六九的集,来临河做买卖的、周边小村来赶集买东西的人简直是拥挤不动,那集上的货摊更是从村中心摆到了村子外头。

  这天腊月二十三是临河村及周边几个小村年前最后的一个集了,过了晌午,大街上赶集买东西的人就不像往常日子那么多了。

  临河这几个村能置办起年货的庄稼人是已经把年货基本置办好,剩下些零七八碎可置可不置的货就都等着收集时捡便宜了,货主、摊主们也都明白这点儿事,看买东西的人少了,大家就边聊边收拾货物,也摆出一付可卖可不卖的架势,心里却盼着再卖些货,尤其本小利微做小买卖的,都愿意手里钱多些,总压着货,那吃喝都是问题。

  住在临河村东南头的田二婶这天也打着临收集去捡个便宜的心理,给当家的和三个儿子做好晌午饭,无非是蒸了锅菜窝头,熬了大半锅棒子面粥,又切了点儿咸菜,拌了块儿豆腐,这就算很不错了,在农村,能顿顿吃饱饭可不是简单事,田二婶家已经算是农户里上等的人家了,上午包了的那一百多个白面猪肉萝卜馅的饺子要等着晚上一家人才吃,中午也就这么着了。

  看着当家的爷儿四个都上了桌,田二婶心里有事,自个儿凑合着划拉了两口棒子面粥,放下碗筷说了声:“吃了饭二牛把碗筷收拾了!”也没和家里人说去做什么,伸手拿起一个窝头、半块咸菜疙瘩就又从家里出来到集上来了。

  上午趁买肉的空档,田二婶已经在集上麻利地转了一圈,不为别的,就为今年手里宽裕些,多少年都没给当家的和孩子们做过新衣服了,今年说什么都要给他们买布缝身新衣服,布摊,上午悄悄地看过了,可上午东西贵啊,就等着过了晌午来捡便宜,日子艰难,能省一分是一分,不然这钱可真不够用。

  至于自个儿?!田二婶看了看自己身上虽然干净,却是大补丁、小补丁的已经分不出原来颜色的棉袄,又伸手到怀里捏了捏包着钱的那块布,不由得就叹了口气,钱,不是很多,只有两块银元和四张一块的钞票,另外就是些毛票,也不过是一两块,这些钱,如果家里五口人全做一身新衣服,恐怕就剩不了什么钱了,家里总得留几块钱应应急吧?!

  想到这里,田二婶一下子下了决心,决定自己那块布先不买了,看看年景,如果好,自个儿就明年买块布做身衣服,要不好,干脆就算了。嚼完最后一口窝头,田二婶到了大街上,看着街上逐渐少起来的人,她想起自己还是当新娘那年穿过两身新衣服,转眼二十几年过去,这日子过的艰难啊!

  当初嫁给当家的田容的时候,田容不过二十,自个儿刚刚十八,自己俩口子,加上公婆老两口,大哥田寅一家三口,七口人自家儿有两亩地,另外就全是租的地,起早贪黑,那日子真是紧,一开始他们俩口子就没敢要孩子。过了两年,日子刚舒缓些,田寅家里的又生了二闺女,公公婆婆却前后脚都走了,兄弟俩就分了家,这下子,日子就又紧了,公婆留下的两亩地,兄弟俩一人一亩,租的地也是平分,田寅照顾兄弟,把前院像点儿样子的三间北房和自己原来住的两间西房一并给了兄弟,自己则带着一家人搬到后院,把原本前后相通的夹道堵死,自己另外又开了一道街门,兄弟俩就算分了家。

  后院原本有两间土坯房,但哪里够田寅一家四口子住?田容看哥哥死活让着自己,就二话没说,没黑天没白日地带着媳妇脱了些坯,又把父母给留下的几个钱全买了木料,钱不够还借了些,帮着哥哥又盖了三间北屋。田寅先是不让盖,说自己就两个闺女,大了嫁出去就是,但田容跟哥哥嫂子急赤白脸嚷过两回后,田寅也只好无奈的同意。

  为此,又连着三年田容俩口子没敢要孩子。直到三年后还清饥荒,日子稍微松快些,他们才生了老大——大牛,大牛两岁又有了二牛,六岁有了小牛,那日子是紧两年松两年,不过看样子苦日子快熬出头儿了!

  想着从前的往事,田二婶到了集上卖布的布市。

  布市一共有大大小小二十几家卖布的,本钱大的不过两三家,但也不过就是雇着一两个小伙计帮忙看货,其余的不是就是单个儿一个人,或者也就是跟着一个家里人帮忙,布是有各色花里胡哨的洋布,也有农村人自家织的土布,不过洋布又好又便宜,农村人自家织的土布买主儿不是很多。

  田二婶上午在集上转时已经看好一家布贩卖的洋布,当家的可以来几尺大黑布,那布是光滑细腻厚实,孩子们就得鲜亮些,老大老二可以买青灰色,小牛就来五尺青蓝的,富余下来的布头儿再给他们爷儿几个缝个短褂什么的!田二婶想着,脚就走过几家布摊,看见上午看好的那家布摊正好有生意,田二婶就把脚慢了下来。

  做生意的眼睛都好使,看见田二婶走过来,有几家摊主的眼睛就盯了过来,瞅着田二婶眼光向那家布摊一转,这几家摊主就明白田二婶是来买布。买东西的是这十里八村的,卖东西的也大部分是本县或者邻县的,而且不少还能沾上点儿亲带上点儿故,即使没亲没故,也多少是个半熟脸,看见田二婶脚下一慢,摊主们心里一明白,马上几个摊主就笑容可掬地按照平时见面时的称呼招呼道:“二嫂子,来买布?!来,到俺这里看看,才到的青岛货!”

  “二婶,您来!俺这都是天津才下船的英国布,东西好,价钱便宜!”

  “二妗子,俺道远,马上就收摊回家,要买布给您一个进货价!”

  ……

  田二婶笑着回应着大家,却没说买布,脚也没往哪家摊前走,磨蹭了一下,那家布摊做成了那份生意,摊主笑着把买布的娘儿俩送走了,田二婶就迈步走了过去。

  看见田二嫂走过来,摊主眼睛顿时一亮,一脸笑容地招呼道:“二嫂子,您好啊!俺二哥挺好?家里都挺好?!这二年俺二哥也不往北平贩枣子了,往年俺们哥儿俩道儿上遇见,住到一个店里,晚晌儿说什么都得一起喝二两!”

  田二婶笑吟吟地走过去,这布贩子也算半熟脸,住本县县城东关,姓赵,一直就贩布卖布,田容有两年冬闲去北平卖枣,路上和这布贩子搭过伴儿,这布贩子也到家里去过一次,所以田二婶也跟着当家的管这姓赵的布贩子叫兄弟:“兄弟,托你的福,你二哥挺好!家里也挺好!你发财!”话没说完,人就到了布摊前。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